分類
專題報導 臨床腫瘤科

忍出來的癌:癌症的警告要留心

現在大家都是談癌色變,但是癌症是突然出現的嗎?不是的,它是一個緩慢的進程。癌症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

「癌前病變一定會發展成為癌嗎?」

「癌前病變有可能發展成為癌,但是它不是癌症早期,癌前病變與癌症,就好比雞蛋與小雞的關係,癌前病變要想發展成癌,是需要達到一定條件的,如果癌症能在癌前病變時就能及時處理治療,是可以將癌症扼殺於搖籃之中的。」

癌前病變可能是你以為的「小毛病」,千萬別以為忍忍就沒事。
癌前病變,這條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你一定要防住了!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

近年來,罹患胃病的人越來越多,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風險比較高。胃鏡檢查時,當胃黏膜出現上皮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胃黏膜被腸型黏膜替代),可能是癌前病變的表現。

如果胃部經常會腫脹,有痛楚,而且還有食欲不振等表現,就要高度懷疑是患上慢性萎縮性胃炎了。

如何防住?
慢性萎縮性胃炎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可以確診,只要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
• 建議淺表性胃炎每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每1-2年查一次胃鏡,並積極治療。
• 檢測幽門螺桿菌,視情況進行規範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腺瘤性息肉→腸癌

腸息肉有很多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尤其是直徑大於2cm的,癌變的機會比較高。而且,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一般從息肉到癌變,平均要5-15年。

如何防住?

一旦發現息肉,便通過腸鏡把息肉切掉,能大大降低腸癌的發生。

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五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1次肛門指檢。千萬別因為羞恥就放棄肛門指檢,肛門指檢能發現50%-70%的直腸癌。

肺結節→肺癌

肺癌是我國以及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有一些肺結節可能就是肺癌的早期病變,特別是那種「磨玻璃」樣的肺結節。如果結節在短期內逐漸長大,就要高度警惕了。

如何防住?

若發現高危肺結節,應該盡早集行手術切除!
• 一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早期肺癌。
• 吸煙者肺癌發病率是不吸煙者的10倍,而戒煙可明顯降低肺癌發生率。
• 防室內微小環境空氣污染,要注意保持室內通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 烹飪盡量減少油炸、煎炒。炒菜前要開窗戶、開抽油煙機,炒菜後抽油煙機要再開5-10分鐘。

交界痣→黑色素瘤

交界痣多長在手掌、足蹠、外陰部等易摩擦部位,與其他痣相比癌變可能性高,惡性黑色素瘤的五年生存率不超過5%。

如何防住?

• 去皮膚科手術切除「高危痣」。

• 避免摩擦和刺激任何的痣,特別不能摳破痣。

雖然,萎縮性胃炎、腸息肉、肺結節、交界瘤等情況可能與癌症相關,但是它們要發展成為癌症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所以不必驚慌。但是一旦發現也要引起重視,聽從醫囑,積極治療。

田耕教授
腫瘤主任醫師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分類
外科 專題報導

癌中之王 – 胰臟癌

癌症本身已令人聞之色變,而預後相對較差的胰臟癌更有「癌王」之稱,把肺癌、大腸癌比下去,被普遍認為是癌症中最可怕的一種。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CHANEL創意總監「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和米芝蓮名廚侯布雄(Joël Robuchon)便是死於胰臟癌。胰臟癌並非常見癌症,但它的可怕之處在於其高達九成的死亡率,甚至連診斷過程也困難重重,更何況治療。到底胰臟癌為何如此難纏?患上胰臟癌又有什麼症狀?如何準確地檢測出來呢?

胰臟癌死亡率高的三大原因

胰臟癌並非本港十大常見癌症,卻是致命癌症的第六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08年至2017年間胰臟癌的發病人數只有6080人,死亡人數卻達5613人。一旦癌細胞擴散,胰臟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低於5%。如此高的死亡率,主要與幾個原因有關:

1. 手術風險高
胰臟癌最主要的根治性治療,就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但前提是癌細胞並沒有擴散,且患者的身體狀況能夠承受。由於胰臟的結構和位置複雜,即使可進行手術,手術難度也相當高,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2. 容易擴散
胰臟的位置特別,胰臟癌細胞很容易潛伏在周邊的脂肪、淋巴或血管組織,令病情發展至中後期的時候,癌細胞大多已經局部影響附近器官,故無法進行手術,只能採取姑息性治療,例如電療、化療和藥物治療等,惟只能減緩病情惡化的速度。

3. 復發機會高
胰臟癌容易潛伏和擴散的特性,令患者即使成功進行切除腫瘤手術,癌細胞也有機會殘留在其他組織,導致早期復發。

早期胰臟癌難以察覺

與許多癌症一樣,胰臟癌發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也很易錯過。胰臟癌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位置:

少於半數確診時能透過手術切除

胰頭
  • 較初期:腫瘤壓迫或擴散至膽管導致黃疸,包括皮膚黃、眼白黃、小便茶色等徵狀。
  • 較後期:癌細胞入侵十二指腸,導致進食困難、嘔血、痾血、黑大便等徵狀。
胰尾
  • 較初期:通常沒有影響其他器官,可能沒任何症狀,只會隱約感到上腹或背痛。
  • 較後期:腫瘤影響胃部,或導致胃口變差、易滯;甚至胃潰瘍出血,因而嘔血、大便變黑色。

胰臟癌的發現時機直接影響手術的可行性和存活率。由於大多患者在出現症狀後才求醫接受檢查,病情大多已經擴散,故少於一半患者在確診時的狀況適合接受手術。而部份患者在進行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腫瘤,腫瘤尚未發展至很大的體積,手術切除成功機率較高。

追蹤高危族

最理想的做法,是像其他癌症一樣追蹤高危族,定期安排檢查,希望找出未有症狀的早期患者。綜合醫院管理局和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數據顯示,胰臟癌較常見於45歲以上的人士,而且大部分符合以下風險因素:

  • 糖尿病
  • 患慢性胰臟炎
  • 有相關家族病史
  • 吸煙
  • 超重

然而,迄今為止,醫學界仍未掌握胰臟癌的確切成因,也未能百分百確定誰是高危族群,因為它與遺傳、性別、飲食習慣等似乎沒有顯著的關係。而慢性胰臟炎和胰臟癌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未成立,只是這類患者通常因慢性胰臟炎而接受檢查,並從中發現腫瘤。

一般定期體檢也難以發現胰臟癌

定期體檢又是否可行呢?原來未必,因為一般檢查很難找出胰臟癌。胰臟位於後腹,被胃等器官擋住,一般的腹部超聲波未必看到異常;驗血測量癌指數,其靈敏性和準繩度也不太高──癌指數受很多因素影響,或會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結果,只能作為參考。要準確診斷胰臟癌,必須經過一系列專門的檢查,其中比較主要的項目包括:

驗血(主要檢查癌指數CA19-9或CEA)

檢驗血液中有沒有出現可能涉及胰臟癌的某些蛋白質。不過,有可能出現指數高但實非患癌(假陽性)或指數正常卻患癌(假陰性)的情況,所以不會用作診斷的唯一依據,而會視為診斷的其中一個參考數字,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其他檢查。

影像檢查

  1. 增強性電腦掃瞄
    由於腫瘤與正常組織的供血有分別,因此可以先在血管注射顯影劑。顯影劑隨血液循環流到胰臟後,就可透過電腦掃瞄觀察血流的異常,判斷胰臟是否有癌組織。
  1. 磁力共振
    掃瞄膽管、胰管,觀察其結構和狀況,例如有沒有阻塞的地方、有沒有腫瘤跡象及腫瘤組織的情況等,詳細程度大概與電腦掃瞄的結果相若。
  1. 正電子掃描
    先將放射性葡萄糖注入血液循環,由於癌細胞的新陳代謝比普通細胞高,會吸收更多葡萄糖,故放射性葡萄糖就會積聚在有大量癌細胞的位置。此時再透過掃瞄偵測高濃度放射性元素的部位,就可判斷胰臟有沒有癌細胞。

抽取細胞組織:內窺鏡超聲波

常用於患者已接受多項檢查懷疑胰臟有腫瘤,卻未能確定是否惡性的情況。由於很大部分的胰臟緊貼胃部,可先以內窺鏡進入胃部,然後在胃壁對胰臟進行超聲波,此舉能更清楚地觀察胰臟,並進行細針穿刺(FNA)抽取腫瘤細胞組織,進行化驗。

早期檢測有方法?

目前發現胰臟癌主要依靠症狀,準確診斷胰臟癌幾乎是「過五關斬六將」,不但要患者留意到微小的身體異常,醫生也要察覺到與胰臟有關的跡象,再安排檢查。

不過,倘病情仍處於早期階段,只要腫瘤大於一厘米,便可靠以上的影像檢查檢測得到。如果需要定期檢查,增強性電腦掃瞄是必須的選項,因為輻射和顯影劑對人體的影響相對較小。愈準確的檢查風險愈高,如以內窺鏡超聲波抽取腫瘤細胞組織是最準確的檢測方法,但可能會傷及胃部或引致嚴重的併發症,一般是迫不得已才考慮進行。

夏威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報導轉載︰大文健康

分類
專題報導 小兒外科

小兒外科知多點 – 王珮瑤醫生


小孩跟成人一樣,都有機會患上外科手術問題。小兒外科專科醫生專門為患有各種先天及後天手術疾病的嬰兒、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專科診症及手術服務。 小兒外科在香港已發展近三十多年,不單成為香港醫委員其中一個獨立的註冊專科,而部分香港兒童外科手術的標準已成為亞洲最好的標準之一,某些疾病的管理與世界各地的卓越中心齊頭並進。近年小兒外科更傾向微創手術發展,由於兒童的生理心理結構等跟成人不一樣,並會隨着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所以小兒外科專科醫生主理兒童手術問題更有經驗。

小兒疝氣不是小兒戲

腹股溝疝氣(俗稱小腸氣)是兒童常見的外科疾病。一般來說,早產嬰和男孩會較多患有此症。

腹股溝是位於腹部與大腿之交接處,靠近腹部的一條斜向管道,男生會有精索通過,女生則會有子宮韌帶通過。在胚胎期3個月大時,部分盆骨腔內的腹膜就會向腹股溝突出,這個腹膜的突出稱為「腹膜鞘狀突」。若嬰兒出生後腹股溝內的鞘狀突未能自然閉合,造成缺口貫通腹部,當孩子在哭鬧、咳嗽或腹部用力時,肚腔內器官(例如:小腸)便會通過缺口被逼進開放的鞘狀突(即疝氣囊)內,造成腹股溝疝氣,患兒的腹股溝即呈現突出腫塊。但此情況不一定每次哭鬧時都會出現,因此有時較難察覺。

盡早修補免後患

通常有經驗的小兒外科專科醫生體檢時已可以確診腹股溝疝氣,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才可能需要接受影像檢驗。由於此症源自於身體內的結構問題,即使隨着年齡增長,問題不會自癒,亦都沒有藥物或者外在儀器可以協助治療,修補手術是唯一根治的方法。因此如病人健康狀況理想,一旦確診,便應盡早接受手術修補,以減少嚴重併發症(例如:絞窄疝氣)的風險。絞窄疝氣是指當肚壓上升時,小腸或腹腔內其他器官經腹股溝缺口突出,如突出物未能自然縮回腹腔位置,器官血流則會受影響甚至壞死,後果非常嚴重。

「微創」手術減創傷促復原

由於嬰幼兒及兒童的器官組織極為幼小,兒童疝氣手術是精細且不簡單,經驗豐富的醫生才可以精準的完成手術,避免因誤傷而留下後遺症。近年,小兒外科專科醫生施行兒童腹腔鏡微創腹股溝疝氣手術技術越趨成熟,手術以日間手術形式進行,使用腹腔鏡形式縫合腹股溝疝氣缺口。如過程中發現另一邊腹股溝也有疝氣缺口,可同時作出修補。此技術的傷口較細,創傷、術後痛楚及感染風險較少,手術併發率及復發率同樣較低,更不會影響生育能力。患兒大多即日出院,康復較快,重拾正常學習及日常生活。

我認為微創手術對於兒童患者及其家人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微創技術應該從診斷開始,到手術治療及至手術後復健廣泛應用,透過仔細觀察患童、教育家長、及提升手術的準確性,方可令到家長及病童身心都能夠得到適當的治療,達到真正「微創」之效果,從而令患童及家屬獲益。

王珮瑤醫生
小兒外科專科醫生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報導轉載︰大文健康

分類
專題報導 腸胃肝臟科

4個壞習慣可致脂肪肝年輕化 – 翁勰醫生

脂肪肝現在已經成為發病率非常高的慢性疾病。過去脂肪肝發病年齡基本在40-50歲之間,逐漸的年輕化,許多20至30歲的80後、90後也已經患上脂肪肝,並且發病率越來越高。有調查發現,沿海發達城市30歲左右人群肪肝發病率為20%-30%

脂肪肝發病率年輕化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缺乏運動久坐不動

現代生活水平提高,目前電子產品也隨之氾濫,許多年輕人電子產品不離手,因時刻遊戲、網路聊天,導致長期久坐不動,忽視自身健康。同時,也常見到一些因為工作而埋頭苦幹的青年人,一坐就是一天,殊不知長期缺乏運動鍛煉會導致脂肪不斷堆積在人體內,因此很多「亞健康」狀態的年輕人就很容易患上脂肪肝。

(2)肥胖

80後、90後的青年人趕上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的好時代,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溫飽無憂,甚至經常涉取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食物,導致許多80、90後年輕人的肥胖率不斷上升,有30%-50%的肥胖症合併脂肪肝,特別是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變率高達61%-94%。

(3)長期飲酒或濫用藥物

隨着80、90後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工作中喝酒應酬在所難免,長時間大量飲酒,無節制飲食,十分容易引起肝功能的損害,進而引起酒精性脂肪肝的出現。長期酗酒更可能導致酒精性肝硬化形成。

許多年輕人由於工作壓力等原因,精神緊張,處於失眠、焦慮、抑鬱等狀態,長期服用安眠藥等鎮靜催眠藥物,長期的服用可導致肝臟代謝異常,脂肪堆積,造成藥物性脂肪肝的出現。

4)減肥過度

曾有一個病例,28歲的張女士生完寶寶一年後,體重比以前重了近20公斤,為了快速恢復身材,她給自己制定了一套快速減肥方案:每餐不吃主食,晚上只吃點黃瓜、番茄,加上大量運動。3個多月後,她不但體形恢復到懷孕前的樣子,體重也減輕了8公斤。然而,在後來的體檢中,她被診斷出有脂肪肝。

明明成功快速減肥,為什麼會患上脂肪肝?原來,不合理減肥是引發營養不良,導致脂肪肝重要的誘因。許多年輕人為了保持所謂的完美身材,瘋狂減肥,通過節食、吃素食、減少肉類的攝入來減肥,以為吃素食不吃肉類就可以減少脂肪的攝入,降低脂肪的發病率,但其實為了增加飽腹感,很多素食主義者會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如多吃幾碗飯,吃多幾碗面,用各種紅豆黑豆黃豆填飽肚子等,但這些穀類、豆類都屬於碳水化合物,裡面所含糖分和澱粉在滿足機體代謝需求後,剩下的在體內多餘的就會轉化成脂肪。若體內合成脂肪太多,當肝臟脂肪含量超過10%,就會導致肝臟脂肪堆積,從而引發脂肪肝亦或者其他慢病。

大部分得了脂肪肝的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脂肪肝往往被大家所忽視。當患上脂肪肝時,身體會發出以下6個警號:

1.)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脂肪肝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出現長時間的食欲不振,除了懷疑胃炎以及其他疾病外,也應該考慮到脂肪肝的可能。





2.)消化不良

中、重度脂肪肝有食欲減退、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這些症狀尤其在餐後加重,肝區或右上腹會有隱痛的表現。

3.)黃疸

部分脂肪肝病人會出現輕度黃疸。

4.)肝臟腫大

脂肪肝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有可能會出現肝臟輕度腫大的症狀,可以在常規的體檢中發現。

5.)維生素缺乏

脂肪肝病人很容易會出現維生素的缺乏,進而會導致經常有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口腔炎症、皮膚瘀斑等等不良表現。

6.)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重度脂肪肝人群中有人可以有男性乳房發育、性功能障礙等,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體重減輕或增加等表現。

脂肪肝是一種可逆性的病變,通過早期的診斷、及時的治療大多可恢復正常,通過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加強運動和藥物治療等綜合措施達到減輕,甚至治癒脂肪肝的目標。需要提醒的是,脂肪肝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堅持鍛煉,心情舒暢、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最終健康會屬於你。

翁勰醫生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肝病科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報導轉載︰大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