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外科 專題報導

淺談大頸泡徵狀和治療 – 馮明杰醫生


甲狀腺腫塊,俗稱「大頸泡」,乃常見於成年女性的疾病,平均每二十人便有一人患上此症。有研究顯示,人類一生中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發現甲狀腺結節,惟確切的成因至今仍未被醫學界證實。

由於市民對自身健康的意識提升,身體檢查日趨普及,也有不少患者因為其他醫療需要接受造影檢查,意外發現甲狀腺腫塊。根據統計,若有十分一的人口會於頸部超聲波檢查時發現甲狀腺腫塊,可見情況相當普遍。

甲狀腺是荷爾蒙器官之一,負責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如果荷爾蒙分泌失調,便會影響其功能,對身體造成影響。

患者的病徵因甲狀腺素分泌情況而異:甲狀腺機能亢奮的患者會感到精力旺盛及躁動,出現失眠、心悸及胃口大增的症狀,但體重卻會下降。甲狀腺素分泌不足的患者則會反應遲緩,經常感到疲倦、氣虛無力,身體也會出現浮腫。

一般求診者除了擔心頸喉脹大而影響外觀之外,最主要還是擔心患上癌症。實際上,經驗血、超聲波及微針穿刺等檢查後發現,九成以上個案均屬良性結節。良性結節如果沒有持續增大,嚴重影響外觀,或因阻塞氣管、食道而影響吞嚥, 則未必需要施行手術,只需定期檢查便可。

不少患者會問:現在微創手術普及,是否已經不用擔憂甲狀腺手術導致頸部留下疤痕的問題呢?也有人聽聞可以在腋下或胸前開一個創口,利用儀器伸至頸部進行手術。然而,這種手術的創傷性其實不低於傳統手術,只是傷口在不明顯的位置而已。近年亦有經口部切除甲狀腺的病例,但效果有待印證。可見若非必要,避免進行手術才是最佳的「無創」。

那麼「大頸泡」人士是否要從此戒吃海產呢?事實上,除了正接受放射碘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或是荷爾蒙失調的患者,其他患者大部分都不需要戒口。

馮明杰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報導轉載︰大文健康

分類
專題報導 腸胃肝臟科

新脂肪肝檢測方法 準確度與安全性俱高 – 畢耀權醫生

脂肪肝是指肝臟內不尋常地積聚脂肪,當肝臟內的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5%,便屬於脂肪肝。脂肪肝主要分為酒精性脂肪肝(繼發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原發性)兩大類,繼發性脂肪肝的成因可以是酗酒、慢性丙型肝炎或與甲狀腺機能失調等,後者則是成因未明的脂肪肝,大部份患者都屬於此類。一般而言,脂肪肝不會對身體構成重大影響,惟部份患者會出現脂肪性肝炎,令肝細胞受損,引起肝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影響肝臟功能。

發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與患上脂肪肝的年期沒有關連,然而,肥胖、糖尿病、血壓高及高膽固醇的患者,患上脂肪性肝炎的機率較大,所以患者一旦發現有脂肪肝,最好盡快求醫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由於脂肪肝不會引起明顯症狀,部分脂肪肝患者更沒有肥胖問題,很多時患者因為驗血才知道肝臟功能有異,或進行超聲波掃描才得知患上脂肪肝。也有少數患者在診斷時已出現肝硬化及其併發症,例如腹水、腳腫、腸臟出血甚至肝癌。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定期做健康檢查是最理想的,萬一發現有脂肪肝的情況,也能及早改善。一般的脂肪肝大多能長期維持穩定,對肝臟亦沒有不良影響,惟脂肪性肝炎就不一樣,除了脂肪積聚外,更會導致肝臟發炎,肝臟細胞在不斷受損的情況下,長遠造成疤痕並形成肝纖維化及肝硬化。

雖然脂肪肝患者不會有長遠的後遺症,但這其實是一個健康警號,表示身體的新陳代謝出現問題。此外,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高膽固醇、糖尿病及高血壓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病及腦中風的風險,但原來脂肪肝患者比沒有脂肪肝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心臟病及腦血管病,因此患者絕不能掉以輕心。

要了解脂肪肝是否嚴重,可以分為三個範疇:第一是肝脂肪量,肝脂肪量越高,肝臟惡化的機會也較高。第二是肝組織發炎情況,大部份脂肪肝只是脂肪聚積並沒有發炎,否則就是脂肪性肝炎。第三是肝纖維化的程度,脂肪性肝炎可以導致肝纖維化,患者發病時肝纖維化程度可以預視病況惡化的機會。當然肝臟穿刺活組織檢查可以對以上三項作出準確的評估,但是因為檢查屬入侵性,有一定的風險,由於大部份患者只是普通脂肪在肝臟積聚,病況不會惡化,肝臟組織不會是例行檢查。

現時有多種非入侵性的檢查可以評估脂肪肝病情,有透過量度肝臟柔軟度來評估肝纖維程度的肝纖維化掃描。也有透過血液中的生物標記物加上一些臨床數據作運算的指數,有效地推算肝脂肪比例、發炎情況及肝纖維化的程度。這無疑為患者提供了另一項既準確又安全性高的診斷工具。

畢耀權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報導轉載︰大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