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健康智庫 外科 臨床腫瘤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第五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拆解癌症謬誤

說起癌症,人人都聞風色變,雖然不同的癌症期數存活率有異,但當病人被宣告患癌一刻,內心仍不免感到恐慌,覺得死亡變得觸手可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因癌症而去世的病人達一千萬;而在香港,患癌離世人士亦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三成,癌症的威脅不可忽視,因此如何及早發現癌症的先兆,便對我們非常重要。

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馬承恩醫生表示,不同癌症有不同徵兆和症狀,這取決於癌症源於哪個部位、腫瘤的大小,以及它對器官或組織的影響有多少。如果癌症已擴散轉移,那麼徵兆和症狀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

只不過,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教授坦言,大部分癌症早期的症狀未必很嚴重,甚至有部分癌症早期完全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他提醒,任何症狀都不應該被忽視,尤其當該症狀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是持續惡化時,便應盡快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以判斷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篩查。

求診時,當患者的徵兆和症狀未能夠為醫生提供足夠的診斷信息,此時便需要借助醫學檢驗,如X光、血液檢查或組織切片等檢查。臨床腫瘤專科張寛耀醫生亦藉此機會與我們分享多項癌症如肺癌、子宮頸癌、乳癌以及肝癌等早期篩查方法。

分類
健康智庫 腦神經科

第四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三高食藥食成世?

「三高」是持續性的長期疾病,患者一般都要透過服藥控制病情,不少人就擔心一旦服藥便要「食一世」。心臟科專科董光達醫生則解釋,病人可先循非藥物方式處理,即是先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均衡飲食、減少鹽分攝取及做適量運動均有助改善「三高」。

老人科專科陳飛醫生表示,如進行上述方法一段時間後,「三高」情況仍沒有得到改善,又或者病人已出現「三高」併發症,便需透過藥物的手段控制病情,醫生會按病人需要及狀況而處方不同藥物。很多病人往往因為誤解而延遲或拒絕服藥。陳醫生指,有病而不治理,只會令病情愈發不可收拾,最終甚至有機會引發併發症,如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等。其實,病人只要在醫生的監控下,長期服藥是十分安全的,亦可避免「三高」指數飆升,減少併發症的出現和嚴重性。

近年坊間有傳言指,服食抗血小板藥物阿士匹靈可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神經外科專科黃旭榮醫生表示,患有「三高」或有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士,服食阿士匹靈的確可減低中風復發或惡化的風險。只不過,目前沒有足夠醫學證據顯示,未曾患上心臟病或中風的人士定期服用阿士匹靈可作預防心臟病或中風之效。

分類
健康智庫 腦神經科

第三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三高」到底有多可怕?

很多人認為「三高」只會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但隨着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的改變,「三高」近年開始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早期「三高」沒有病徵,患者很難及早發現。

老人科專科陳飛醫生表示,儘管遺傳是導致「三高」的一大因素,但大多數情況下,年輕或壯年患者的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才是造成「三高」年輕化的主因——經常大魚大肉,多糖多鹽多油,缺乏進食蔬果,加上缺乏運動及生活壓力巨大等種種因素,難免令身體提早出現問題。

人們對「三高」不僅有年齡上的誤解,許多人甚至可能誤以為身材標準甚至偏瘦的人士並不會患上「三高」。心臟科專科董光達醫生就和我們分享一個案例,患者是一名二十多歲身型標準的男士,因遺傳了家族性高膽固醇,年紀輕輕便患上心肌梗塞,需要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因此董醫生呼籲公眾不要因為年齡和身型的關係而忽視患上「三高」的可能性。

談到「三高」對人體造成的影響,神經外科專科黃旭榮醫生則表示,由於「三高」會造成血管的狹窄與堵塞,意味着血管所到之處皆會受到影響,因此除了血管外,「三高」還會影響心臟、腦部、腎臟等全身器官,有機會造成中風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腎衰竭等併發症,嚴重時可能還會對生命造成影響,後果可大可小。

分類
內分泌及糖尿科 專題報導

第二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肥胖與糖尿病

「吃太多糖就會患上糖尿病?」相信很多人也和Alex一樣有過類似的想法。究竟糖尿病和糖分攝取以至肥胖有何關係呢?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歐陽亦璋醫生表示,吃過多甜食雖然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但卻不是唯一或直接引致糖尿病的因素。至於肥胖和糖尿病則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因為當身體內積聚過量脂肪,胰島素阻抗性就會增加,胰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抑制血糖,最終導致糖尿病。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糖尿病人透過減重便能減輕病情?腸胃肝臟科專科畢耀權醫生指,控制體重和調整生活型態確實可以減少胰島素阻抗,增加血糖穩定性,但很多人卻忽略當中的要點。譬如在飲食習慣上,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士或以「戒糖」,「戒澱粉」等方式減肥,只不過畢醫生就認為,均衡飲食才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要訣,即是既不能過度偏重某類食物,又同時不能完全戒掉某些食物。

除了飲食控制外,兩位醫生亦特別提到規律運動對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可透過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胰島素發揮作用,從而有助血糖控制。

分類
健康智庫 內分泌及糖尿科

第一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肥胖與脂肪肝

肥胖不僅影響外觀,更被視為疾病的一種。別以為脂肪只會積聚在肚腩、手臂和大腿,脂肪亦可以積聚於內臟!當肝臟積聚過多脂肪,脂肪比例超過肝臟整體的百分之五,就屬於脂肪肝。大部分輕症患者均沒有病徵,亦不會對肝臟造成明顯傷害,但隨着時間擴展,嚴重脂肪肝患者會出現肝炎,慢慢演變成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威脅性命,因此及早介入和預防脂肪肝十分重要。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歐陽亦璋醫生表示,近年都市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缺乏運動等,都令中央肥胖、糖尿病等問題愈來愈普遍,而這些情况都與脂肪肝有密切關係。脂肪肝不但會演變成多種肝臟疾病,甚至會增加罹患冠心病、中風、血管病及慢性腎病的風險。

然而,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大部分個案均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模式預防惡化,改善病情。歐陽醫生就指出,減肥及運動是目前最有效預防及治療脂肪肝的方法,不少案例都顯示,正確的減重能直接改善脂肪肝的狀況,但他提醒患者切勿過快地減重,減約5%至10%的體重已經有助消耗肝臟的脂肪,否則除了損害健康外,還可能適得其反,讓脂肪肝變得更嚴重。

很多人或許也有一個疑問就是:「很瘦的人也會有脂肪肝嗎?」腸胃肝臟科專科畢耀權醫生就指出,肥胖是脂肪肝的其中一大因素,但不是唯一指標,參考本地數據,約有一至兩成BMI未達肥胖水平的人士同樣患上脂肪肝。非肥胖人士如有高血糖、腰圍超標、體內鐵蛋白較高等,均是高風險因素。因此,畢醫生建議無論是肥或瘦,均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及規律運動,例如遠離高糖飲品,多進食蔬菜類食物,避免酗酒,透過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或減輕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