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健康智庫 外科 臨床腫瘤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第五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拆解癌症謬誤

說起癌症,人人都聞風色變,雖然不同的癌症期數存活率有異,但當病人被宣告患癌一刻,內心仍不免感到恐慌,覺得死亡變得觸手可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因癌症而去世的病人達一千萬;而在香港,患癌離世人士亦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三成,癌症的威脅不可忽視,因此如何及早發現癌症的先兆,便對我們非常重要。

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馬承恩醫生表示,不同癌症有不同徵兆和症狀,這取決於癌症源於哪個部位、腫瘤的大小,以及它對器官或組織的影響有多少。如果癌症已擴散轉移,那麼徵兆和症狀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

只不過,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教授坦言,大部分癌症早期的症狀未必很嚴重,甚至有部分癌症早期完全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他提醒,任何症狀都不應該被忽視,尤其當該症狀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是持續惡化時,便應盡快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以判斷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篩查。

求診時,當患者的徵兆和症狀未能夠為醫生提供足夠的診斷信息,此時便需要借助醫學檢驗,如X光、血液檢查或組織切片等檢查。臨床腫瘤專科張寛耀醫生亦藉此機會與我們分享多項癌症如肺癌、子宮頸癌、乳癌以及肝癌等早期篩查方法。

分類
專題報導 臨床腫瘤科

肺癌基因變異與標靶治療

肺癌的治療已由傳統的一體化邁向精準與個人化,即根據患者的肺癌種類、分期及生物標記等擬訂治療方案,期望收到最佳療效的同時,將副作用減至最低。近年,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可利用少量腫瘤樣本一次過檢測多個與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而目前已有超過二十種獨特的基因變異被公認為肺癌潛在的治療目標。截至2020年9月,美國FDA已核准使用針對七類肺癌驅動基因突變(即EGFR,ALK,ROS1,BRAF,TRK,MET和 RET) 的標靶藥物。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

在亞洲人中,EGFR突變的發生率在肺腺癌中高達60%至70%,比例遠高於西方人。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EGFR突變有助預測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製劑(EGFR TKI),例如埃洛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達可替尼(dacomitinib)和奧希替尼(osimertinib)的效力,優於化療和免疫治療。對於正在接受EGFR TKI治療而出現耐藥的患者,我們建議重複進行腫瘤或液體活檢以鑑定耐藥的病理機制。

間變性淋巴瘤激ALK)易位

約4%至5%的肺腺癌屬於ALK基因易位,在非吸煙者和年輕患者中更為常見。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ALK易位的存在強烈預示了對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製劑ALK TKI,例如克唑替尼(crizotinib)、塞立替尼(ceritinib)、阿來替尼(alectinib)、布加替尼(brigatinib)及洛拉替尼(lorlatinib)的有效反應。與傳統化療相比,這些標靶藥物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ROS1突變型肺癌

ROS1基因可與多個基因發生融合突變,其中最常見是與基因CD74融合。這類患者大部分都是非吸煙者和相對年輕,約佔非小細胞肺癌中1%至2%。第一線抑制劑標靶藥物主要是克唑替尼(crizotinib)、賽立替尼(ceritinib) 及恩替替尼 (entrectinib)。在一項克唑替尼國際研究中,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為72%,中位無惡化存活期(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和整體存活率期(OS, overall survival)分別為19.3和51個月。恩替替尼治療的研究結果相似,但顯示出更佳的顱內滲透性,故特別適合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轉移的患者。使用恩替替尼後的反應率達77%,無惡化存活期為19個月,顱內療效明顯。如對克唑替尼出現耐藥性,目前可考慮轉用第二線藥物勞拉替尼(loratinib)。

BRAF突變型肺癌

BRAF基因突變較為罕見,佔所有非小細胞肺癌約1%至3%,患者以吸煙者 居多。BRAF基因突變包括兩種類型:V600 BRAF突變和非V600 BRAF突變。一般來說,BRAF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V600和非V600)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較其他具有驅動癌基因的非小細胞肺癌理想。治療方面,對於BRAF V600E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目前主要結合BRAF和另一種基因MEK的阻截劑作聯合藥物治療,即同時使用達拉非尼(dabrafenib)和曲美替尼(trametinib)。研究顯示,患者對此治療組合的反應率達63%,無惡化存活期為9.7個月,治療效果優於化療。對於非V600E BRAF突變的病例,我們通常不建議使用BRAF或MEK抑制劑。

NTRK基因融合肺癌

NTRK基因融合是指染色體重疊,加強了相關基因的活躍度,促使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演變成腫瘤。NTRK可發生在多種不同癌症,肺癌是其中一種,比例倒也不高,大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1%。目前,其治療藥物已獲批准使用,與其他罕見基因不同的是,NTRK 阻截劑拉羅替尼(larotrectinib)或恩替替尼(entrectinib) 可用於多種癌症,在辨識腫瘤基因上有明顯的指向性,不限於特定細胞病理組織分類或原發器官位置,都能成功截斷增生訊息傳遞,客觀緩解率約為70%至75%。

MET突變型肺癌

MET抑制劑卡馬替尼(capmatinib)已獲得FDA批准,用於具有MET外顯子14跳躍突變的成年患者,並建議將其用於一線治療,而不是在免疫療法和/或化療之後。它的總緩解率為68%,中位PFS為9.7個月。既往曾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中,總緩解率為41%,中位PFS為5.4個月。而在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療的65例MET外顯子14改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客觀緩解率為32%,中位PFS為7.3個月。

目前,FDA尚未批准使用用於MET擴增的藥物,但對於那些具有高水平擴增(基因拷貝數增加> 5倍)的患者,化療後可建議使用MET抑制劑(例如克唑替尼 crizotinib、卡馬替尼capmatinib)作為下一線治療。此領域仍在研究階段中。

RET基因融合肺癌

腺癌中約 1%至2%的病例發現RET基因融合重排,以年輕患者和非吸煙者居多。RET抑制劑selpercatinib和pralsetinib已被FDA核准用於RET融合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而非在免疫療法和/或化療之後。在晚期RET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單組研究中,未經治療的患者中selpercatinib的緩解率為85%,先前曾接受鉑類化學療法的患者為64%,而pralsetinib的緩解率分別為70%和57%。

其他罕見基因

其他與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還有HER2、RAS、 PIK3CA、AKT1、PTEN、EGFR外顯子20插入突變等,都是近年可經檢驗偵測出來的肺癌基因突變。雖然相關藥物仍在研究階段,尚未獲批准使用,但初步研究顯示藥物成效不俗,相信不久後便可應用於合適的患者身上。

醫生寄語:

隨着醫學界逐步發現更多腫瘤分子訊息傳遞的途徑,肺癌標靶藥物亦隨之推陳出新。我們能預見未來將有更多療效更佳的藥物陸續面世。另一方面,檢測技術不斷進步,現時已毋須大量腫瘤樣本進行檢測,並可在較短時間和較低成本的條件下,同時檢測出多種與癌症相關的基因變異。再者,液體活檢也已發展成非創傷性、可以輕易地重複抽取樣本的檢測方法,有助便利地監測治療期間的基因變化。這些都是正在積極研究的重要領域。

然而,目前的基因檢測局限在於忽略腫瘤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由於不同癌細胞可能有不同種類的基因突變同時存在同一個癌瘤裏,所以即使部分癌細胞在治療初期受控,但其他種類的癌細胞反而增生,便會因而漸漸產生抗藥性,引起癌症復發,只能轉用其他藥物或治療方式。不過,以現今迅速發展的醫學技術,這只不過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便能獲得解決方案。

區兆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分類
專題報導 臨床腫瘤科

他以為的中年發福 原來遠不止這麼簡單

莫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管理層,平常難免有不少飯局應酬。這半年他發現自己肚子比之前稍為變大,但胃口沒有以前好,有時還會有脹痛。他心想可能是大家所說的「中年發福」,而且年尾應酬多,有機會吃傷腸胃,相信只要休息一段時間就會沒事。

最近1個月,他發現肚子好像大得更明顯,摸起來脹鼓鼓,脹痛感一直沒有緩解。家人建議莫先生去醫院做個檢查,他認為是小題大做了,而且工作繁忙,無法安排時間。

有一天晚上他和客戶吃飯,飲酒後突然覺得肚子痛得難受,旁人立馬把他送去醫院急診科。做完一系列的檢查,莫先生的家人也趕到醫院。急診科醫生跟莫先生家人解釋病情,肚子脹痛,胃口轉差,抽血顯示莫先生患有乙型肝炎,肝功能異常升高,醫學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肝臟有占位、腹水,很有可能患有肝癌,建議莫先生住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家人一臉憂愁,雖聽說過肝癌,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

肝癌是怎麼發生的呢?它是由於各種因素剌激肝臟細胞或膽管細胞的惡性增生所致。根據細胞來源,主要分為以下三種:肝細胞性肝癌(HCC,約85-90%),膽管細胞性肝癌(ICC,約5%),混合細胞性肝癌(約5%)。通常情況下患有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蟲病等疾病、長期大量飲酒(酒精性肝硬化),或食用黃麴黴素污染的食物(如黴變花生),或食醃制熏烤食物,以及過度肥胖的人都有潛在的肝癌風險。在我國,乙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乙型肝炎感染難以察覺,除非主動體檢該項目,大多數患者都因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後到醫院檢查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患有乙肝。從乙肝到肝癌需要經歷較長過程,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臟病變的「三部曲」。正如上述莫先生的個案,其實早已患有乙肝,再加上平日沒有注重身體保養,經常過度勞累、熬夜、煙酒不斷,最後引致為肝癌。

那麼肝癌有哪些症狀呢?很遺憾很多肝癌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可能是輕微的乏力感、胃口欠佳、體重輕度減輕,很容易被忽視。等到了肝癌的中期、晚期,身體不適的表現會比早期明顯。常見的表現有上腹部的隱痛感、脹痛感,也可出現右側腰背部位置的疼痛,活動或暴飲暴食、飲酒等可以誘發或者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另外還有腹部脹滿、雙下肢浮腫、皮膚發黃等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及時到醫院檢查可能發現甲種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AFP)升高、或有糖鏈抗原-199、癌胚抗原升高。再進行腹部醫學超音波檢查、CT、磁共振MRI等檢查發現有腫塊,那就可能是肝癌了。那麽肝癌能不能在早期發現?當然可以,對於上面所說的高風險的人群,每半年至1年進行定期的甲種胎兒蛋白和醫學超音波檢查、CT、磁共振MRI等檢查,有可能發現較早期的肝癌。

過去認為肝癌是癌中之王,其實隨着醫療技術發展,治療肝癌的方法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有效,所以不少肝癌患者經積極治療後都能獲得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延長生存期。

外科手術是治療早期肝癌的首選方法。如果腫塊較少量和細小也可以通過消融(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冷凍消融等)治療達到根治效果,對於中、晚期肝癌可以通過介入治療注射碘油、載藥微球,甚至載藥放射微粒,對於不同的部位還可能進行放射治療或粒子植入治療,比較晚期的可以進行靶向治療,化療,免疫治療,中醫藥等綜合治療也有獲得比較長的存活時間,甚至可以把肝癌作為慢性病來治療和管理。

前面講到的莫先生,發現時肝內腫塊直徑達到10公分了,而且有了腹水了,好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其它檢查都屬可接受範圍,醫生根據他的病情先採取介入治療,並精准向腫瘤部位注射載藥微球,此後複查,根據情況再用消融治療解決殘存的腫瘤,接下來再給予靶向治療控制腫瘤復發。經過這些綜合治療後,莫先生現在情況很好,腫瘤已基本消除了,又恢復正常工作了。但肝癌與其他惡性腫瘤一樣,有復發的可能性。所以經過規範治療後,仍叮囑他需要定期隨訪,其目的是及時地發現復發或者轉移的病灶,從而儘早地進行干預。

吳意紅教授
腫瘤科主任醫師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分類
專題報導 臨床腫瘤科

癌症怎麼樣才算治癒:看兩個方面

在臨床上,幾乎每位患者都會問醫生「我這個病還能治好嗎?」我在應診時也經常被問及這個問題。對於腫瘤患者而言,「治癒」這個詞是他們得病以來最期盼會發生的事。作為醫生,「治癒」具有特定的解釋,本文會探討「癌症治癒」的定義。

關於癌症治癒,不同人有不同的定義。

對於患者及家屬所理解的「癌症治癒」,指的是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完全消失,身體恢復到患病前的健康狀態,而且腫瘤細胞永遠不會復發,患者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

而從醫生的角度出發,一般不會輕易使用「治癒」這個詞,因為目前的醫療技術還未達到患者理解的治癒標準——以後可能會有技術達到,但目前尚未達標。如果醫生跟患者說「治癒」,難免會造成理解偏差,引致不必要的誤會,所以臨床上都是用五年生存率、十年生存率代替「治癒」一詞。

相比十年生存率,用得較多的是五年生存率。那麼,為什麼臨床上常用五年生存率的標準代替治癒呢?這就涉及大家聞之色變的事情——復發:

一般來說,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的首三年,是腫瘤轉移復發的高峰期。考慮到個體差異性,三年這個標準不能定得太死,時間便延長到五年。如果在治療的五年內都沒有復發,;便會大大降低之後復發的機會率。當腫瘤患者同時符合五年之內不復發、症狀減輕或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品質三個標準時,醫學上便認定是「臨床治癒」。

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在臨床上說「五年生存率」而不說「治癒」的原因。

而五年生存率這個過程還是有點漫長的,在這五年的時間內,我們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復發或「治癒」呢?

一、複查

複查除了檢查腫瘤病灶情況,還要看一些實驗室指標。

腫瘤病灶主要看它有沒有消失或增大、消失或增大的比例是多少、持續了多長時間,這些都需要靠檢查才能得出數據;

而實驗室指標主要看腫瘤標誌物(又名腫瘤因子)的水準,這個指標要以動態觀察,不能單看一次腫瘤因子水平,要連成一個動態圖表,便於病情觀察。因此,筆者鼓勵患者或患者家屬將把每次同種指標的數值列出來製成線表,方便觀察。

二、自檢

除了檢查手段,患者最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一些患者的主觀感受也能作為評估指標,例如是否有體重下降、是否出現不明原因的疲乏、症狀是否減輕等。

另外,就算達到了臨床治癒,患者也不能放棄複查,要遵醫囑進行複查,杜絕腫瘤一絲復發的機會。

田耕教授
腫瘤主任醫師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分類
專題報導 臨床腫瘤科

肛門癌篩查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是最普遍的性病,分低風險引致病毒疣和高風險引致癌前病變兩大類型。在剛開始性有行為的人群中,首六個月已有超過一半的人染上HPV。另外,不要以為只是插入式性行為才會染上HPV,皮膚與皮膚或黏膜之間的接觸也可感染到HPV。九成以上的肛門癌是HPV導致,這個癌症的發率以每年約百分之二至三的速度上升,而且女性病發率 比男性高出一倍。

免疫力正常的人士染上HPV之後,身體大都可以將HPV擊退。但如果HPV屬高危型,在身體持續感染,就有機會在受感染的器官,包括肛門,引致細胞變異繼而成為癌前病變。高風險患上肛門癌的人群包括:

1.)曾經患上子宮頸、陰道及外陰癌症或前期病變的女士,她們患上肛門癌的風險是普通女性的20倍或以上;

2.)愛滋病患者,尤其當病情控制得不好的病人,而HIV陽性男男性接觸者的風險最高,是普通人群的80倍;

3.)因器官移植或其他疾病需要長期服用壓抑免疫力藥物之人士;

4.)吸煙者,如果擁有一個或以上高危因素的人士他們患上高階癌前病變的風險倍增,而高階癌前病變大概每年三百分之一會變為癌症 (五年風險約為十分之一)

在歐美一些先進國家,早在10多年前已經開始與高危人群中進行肛門癌的篩查。其原理跟幾十年前開始子宮頸癌篩查一樣,目的是找出早期的病變,從而進行監察或給予治療,以減低癌症發生的機會。整個檢查會先用手指探肛,然後取肛門細胞,再用子宮頸鏡的放大鏡,亦稱高分辨率肛門鏡(High Resolution Anoscopy (HRA)),將肛門周圍皮膚和裏面的內膜用白醋和碘質染色後看清楚有否病變跡象。如果有病變跡象,就需要取組織進行活檢去確定病變的嚴重程度。這個程序需要的技巧頗高,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可以進行。亞洲及大中華地區提供此篩查機構寥寥可數。於早期的癌前病變,醫生會採取持續觀察的策略,每六個月進行一次檢查。如發現高階癌前病變,醫生可以給予病人治療,這可以包括外用的藥物、或用熱力或激光將受影響組織的表面燒灼剷除。篩查的目標是及早發現病變及作治療,肛門癌如果不幸到晚期才被發現,其治療會更複雜和更充滿挑戰性,病人的痛苦和死亡率亦會倍增。

經過多年在性健康的臨床觀察,筆者觀察到愛滋病(HIV/AIDS)由一種引致死亡絕症轉變為現在可以食藥壓抑病毒的慢性病,人們已經對它不再那麼恐懼。反而,HPV這隻極普遍和引致多種癌症的病毒,大部分的社會人士對自身的風險還是一知半解 ,這正是時候進行全民HPV深化教育!高風險類別人士應加以警覺,及早發現早期病變,以改善萬一不幸患上肛門癌的治療成果和預後。

黃天祐醫生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

分類
專題報導 臨床腫瘤科

抗癌之役勿忌口 營養均衡需講究 – 梁廣泉醫生

男性荷爾蒙乃前列腺癌的其中一個誘因。不少患者為了控制荷爾蒙水平,對日常飲食諸多忌諱,受情緒影響而失去食慾的更不在少數。事實上,日常飲食與前列腺癌發病無關,亦不會對病情造成影響。相反,患者在漫長的抗癌過程中,更該在生活中吃得更豐富,攝取更多營養之餘,自然亦讓人放寬心情、更有對抗癌症的動力。那麼,患者在治療期間該如何妥善安排三餐呢?

營養是資本

任何疾病都難免為患者帶來身心變化,連帶患者的食慾及飲食習慣也大多會受到影響。可病情本身未必會大程度減低患者的胃口,問題大多源自患者內心,覺得自己身患絕症,即便努力加餐也無補於事。其實,患者是否攝取足夠營養,大大影響著治療成效。若患者身體過於虛弱,他們也許根本無法接受手術、化療或電療,治療後也可能較難復原,甚至提升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胡亂忌口得不償失

另外,不少患者認為前列腺癌是男性荷爾蒙紊亂所致,因而避免進食一些據坊間指含高荷爾蒙或激素的食物,如雞肉、雞蛋和豆類,其實科學上兩者並無直接關係,因此而避吃這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只會阻礙營養攝取,得不償失。

部分患者縱然心態積極,食慾或消化功能卻難免受到藥物或放射治療的影響,出現胃口下降及嘔吐等副作用。此時,患者必須堅持攝取足夠營養,惟須稍微改變進食策略,例如少食多餐、均衡飲食等,尤其應多攝取具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如含有優質蛋白質及豐富奧米加-3的深海魚類等。

維持體魄方能制勝

作為醫者,最希望能見患者在抗癌期間保持理想體重,盡量避免出現體重急降的情況——抗癌如同一場戰事,士兵最少也應有氣有力。如真的出現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的問題,醫生或會按情況處方補充品,以彌補營養流失,尤其是前列腺癌患者大多年事已高,吞嚥及咀嚼能力相對較差,故會在他們的治療及飲食上作出相應調整。患者及其家人在需要時可與醫生商討,將患者轉介至註冊營養師跟進,透過餐單設計及改善飲食,讓體重回復正常。

多管齊下

此外,如上文所述,前列腺癌患者普遍年齡較大,常同時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和腎病等長期疾病,個案更為複雜。因此,他們在抗癌期間或有需要進行跨專科會診,一方面避免不同治療措施相沖,另一方面他們在飲食上也各有宜忌。例如若患者本身患有腎病、需透過營養補充劑額外攝取蛋白質,便須考慮會否加重腎臟負擔,影響癌症治療的成效。故這些案例都需要由不同的專科醫生相洽,再配合營養師的建議,才能為患者製訂合適的治療及飲食方案。

治療與康復期間飲食須知

  • 留意體重,避免體重急降或過重
  • 少食多餐代替每日三餐
  • 多吃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 多吃含豐富奧米加-3的魚類
  • 少吃紅肉及加工肉類
  • 少吃動物性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 適量運動增加營養攝取
  • 毋須刻意戒口及進補
  • 如遇飲食困難,諮詢註冊營養師設計飲食餐單
  • 諮詢主診醫生,按身體狀況使用營養補充品

梁廣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報導轉載︰生活優作

分類
專題報導 臨床腫瘤科

忍出來的癌:癌症的警告要留心

現在大家都是談癌色變,但是癌症是突然出現的嗎?不是的,它是一個緩慢的進程。癌症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

「癌前病變一定會發展成為癌嗎?」

「癌前病變有可能發展成為癌,但是它不是癌症早期,癌前病變與癌症,就好比雞蛋與小雞的關係,癌前病變要想發展成癌,是需要達到一定條件的,如果癌症能在癌前病變時就能及時處理治療,是可以將癌症扼殺於搖籃之中的。」

癌前病變可能是你以為的「小毛病」,千萬別以為忍忍就沒事。
癌前病變,這條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你一定要防住了!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

近年來,罹患胃病的人越來越多,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風險比較高。胃鏡檢查時,當胃黏膜出現上皮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胃黏膜被腸型黏膜替代),可能是癌前病變的表現。

如果胃部經常會腫脹,有痛楚,而且還有食欲不振等表現,就要高度懷疑是患上慢性萎縮性胃炎了。

如何防住?
慢性萎縮性胃炎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可以確診,只要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
• 建議淺表性胃炎每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每1-2年查一次胃鏡,並積極治療。
• 檢測幽門螺桿菌,視情況進行規範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腺瘤性息肉→腸癌

腸息肉有很多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尤其是直徑大於2cm的,癌變的機會比較高。而且,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一般從息肉到癌變,平均要5-15年。

如何防住?

一旦發現息肉,便通過腸鏡把息肉切掉,能大大降低腸癌的發生。

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五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1次肛門指檢。千萬別因為羞恥就放棄肛門指檢,肛門指檢能發現50%-70%的直腸癌。

肺結節→肺癌

肺癌是我國以及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有一些肺結節可能就是肺癌的早期病變,特別是那種「磨玻璃」樣的肺結節。如果結節在短期內逐漸長大,就要高度警惕了。

如何防住?

若發現高危肺結節,應該盡早集行手術切除!
• 一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早期肺癌。
• 吸煙者肺癌發病率是不吸煙者的10倍,而戒煙可明顯降低肺癌發生率。
• 防室內微小環境空氣污染,要注意保持室內通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 烹飪盡量減少油炸、煎炒。炒菜前要開窗戶、開抽油煙機,炒菜後抽油煙機要再開5-10分鐘。

交界痣→黑色素瘤

交界痣多長在手掌、足蹠、外陰部等易摩擦部位,與其他痣相比癌變可能性高,惡性黑色素瘤的五年生存率不超過5%。

如何防住?

• 去皮膚科手術切除「高危痣」。

• 避免摩擦和刺激任何的痣,特別不能摳破痣。

雖然,萎縮性胃炎、腸息肉、肺結節、交界瘤等情況可能與癌症相關,但是它們要發展成為癌症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所以不必驚慌。但是一旦發現也要引起重視,聽從醫囑,積極治療。

田耕教授
腫瘤主任醫師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