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健康智庫 內科腫瘤科 外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第七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癌症治療方案

癌症的治療方式日新月異,除了較為人熟悉的外科手術、化學治療之外,一些新式治療法近年亦越趨普及,今集特別邀請了三位醫生為大家介紹一下各種癌症治療方法的原理及適用對象,希望能加深大家對癌症治療的認識,幫助癌症患者與醫生商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要根治癌症,很多時手術都是醫生的首選。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教授表示手術一般適用於早期癌症,即癌細胞未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的階段,而一旦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單靠手術是不足夠的,必須配合其他輔助性治療以減低復發機會。

至於放射治療,亦即是俗稱的「電療」則是透過輻射破壞癌細胞的遺傳物質,使癌細胞無法成長和分裂。臨床腫瘤專科張寛耀醫生指,放射治療大多只適用於局部性的治療,例如鼻咽癌。

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馬承恩醫生則為大家講解化學治療(化療)的原理。化療是一種利用藥物去破壞癌細胞的治療,透過殺死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抑制癌細胞擴張。

其實,癌症能否完全治癒,大多取決於病人確診時的期數及腫瘤的具體情況。不過,即使病人確診時已屆晚期,無法根治,現時仍有不同治療可以縮小腫瘤或減緩腫瘤的生長速度,讓病人減輕痛楚並延長生命。

分類
健康智庫 內科腫瘤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第六集「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癌症指標測試

定期體檢是及早發現疾病的方法之一,但身體檢查涵蓋不少項目,其中癌症指數(亦即腫瘤標記測試)你又認識多少?癌症指數異常是否就等於罹患癌症?

臨床腫瘤專科張寛耀醫生表示,當身體面臨發炎反應或異常分裂增生,甚至是罹患癌症時,細胞會分泌一些特定的物質如蛋白質、多醣體等進入人體血液、尿液或身體組織中,此時透過檢驗便能測出腫瘤標記的濃度,所得的數值就稱為「癌症指數」。

那麼癌症指數超出參考值是否等於患癌?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教授指有很多良性的因素會影響癌症指數,例如吸煙、良性的發炎性大腸疾病會令癌胚抗原指數(CEA)數值升高;相反,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患者一定沒有癌症,也就是所謂的假陰性和假陽性。

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馬承恩醫生便提醒癌症指數只供「參考」之用,是眾多檢查的其中一項,並非確實診斷癌症的檢查,因此不會建議非特定群組人士將癌症指數檢驗當作身體檢查的一部分。

分類
健康智庫 外科 臨床腫瘤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第五集 「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拆解癌症謬誤

說起癌症,人人都聞風色變,雖然不同的癌症期數存活率有異,但當病人被宣告患癌一刻,內心仍不免感到恐慌,覺得死亡變得觸手可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因癌症而去世的病人達一千萬;而在香港,患癌離世人士亦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三成,癌症的威脅不可忽視,因此如何及早發現癌症的先兆,便對我們非常重要。

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馬承恩醫生表示,不同癌症有不同徵兆和症狀,這取決於癌症源於哪個部位、腫瘤的大小,以及它對器官或組織的影響有多少。如果癌症已擴散轉移,那麼徵兆和症狀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

只不過,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教授坦言,大部分癌症早期的症狀未必很嚴重,甚至有部分癌症早期完全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他提醒,任何症狀都不應該被忽視,尤其當該症狀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是持續惡化時,便應盡快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以判斷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篩查。

求診時,當患者的徵兆和症狀未能夠為醫生提供足夠的診斷信息,此時便需要借助醫學檢驗,如X光、血液檢查或組織切片等檢查。臨床腫瘤專科張寛耀醫生亦藉此機會與我們分享多項癌症如肺癌、子宮頸癌、乳癌以及肝癌等早期篩查方法。

分類
外科 專題報導

膽囊息肉—該如何應對? – 潘冬平教授

許多人在接受身體檢查後,或許都會在肝膽超聲波報告中發現膽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的蹤影。根據研究顯示,膽囊息肉於成年人口中發病率約為5%,而大部分患者並無出現任何病徵。隨著健康知識的普及,許多市民都意識到息肉也許是癌症的先兆,或需切除以預防癌變。故在發現膽囊內長出息肉時,不免擔心會否演化成癌症、為是否需要手術而憂慮。

膽囊息肉的分類

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層上增生的組織,超聲波可見為膽囊內壁上的異常凸起物,成因包括不同的病變。較常見的是由膽固醇沉積刺激黏膜增生而形成的膽固醇息肉 (cholesterol polyp)。肥胖、血脂較高及有代謝症候群家族史的人士發病率較高,有時或會伴有膽結石。膽固醇息肉為良性,並不會發生癌變,但偶爾會造成和膽結石一樣的上腹痛,甚至會脫落並掉進膽管中,引起膽道阻塞或急性胰臟炎。

另一種膽囊息肉屬於腺瘤(adenoma),與大腸腺瘤一樣,有惡化成腺癌(adenocarcinoma)的機會;甚至在小部份案例中,息肉被發現時已為惡性 (malignant polyp)、即腺癌。超聲波檢查一般不能準確分辨膽固醇息肉和腺瘤,也未必能夠分辨息肉是良性抑或惡性,故對於體積較大的膽囊息肉,若擔心存在惡性病變,便需要接受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作進一步檢查。

治療膽囊息肉

根據文獻研究報告,所有經超聲波診斷到的膽囊息肉中,只有大約1%為惡性腫瘤,故並非所有膽囊息肉都必須除之而後快。體積小的膽囊息肉癌變風險較低,每六至十二個月接受超聲波定期觀察即可。若然膽囊息肉引起病徵,即使其直徑小於一厘米亦宜考慮外科手術切除。直徑超過一厘米的膽囊息肉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較大,而兩厘米以上的息肉更大部份都已有癌變。因此,一般一厘米以上的膽囊息肉皆應考慮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若在惡性病變發生後才切除,便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現時膽囊息肉的標準治療方式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能將像大腸息肉般以內視鏡切除。由於膽囊連接膽管,不直接連接胃腸,以現時的技術,內視鏡並不可能到達膽囊,遑論切除息肉。有些患者也許會擔心術後失去膽囊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事實上,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器官,有幫助消化食物油分的作用,但大部份人在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後並無任何不適,只有小部分患者在進食油膩的食物後,會較容易出現糞便稀軟或輕微腹瀉的情況,一般經過約兩到三個月的適應期便可恢復正常,期間多注意飲食、避免攝取油膩食物即可。

潘冬平教授
外科專科醫生


報導轉載︰生活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