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專題報導

兩地醫療紀錄未互通

促盡快落實信息融合

雖各方正積極推動兩地醫療融合,但在政策和實際執行上面對不少挑戰。現時「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簡稱「醫健通」)未能與內地醫療機構互通,不少港人在內地求醫時,當地醫生未能清楚其過往病歷,或港人在內地所做的身體檢查報告未能上傳到醫健通內,對推動基層醫療發展及支援香港市民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安老,以減輕公營醫療系統服務壓力等目標,均受到局限。

早前,華人專科醫生協會總幹事周國啟與立法議員陳凱欣會面,反映病患希望進一步加快推動醫健通跨境互通,減少在兩地求醫時因病歷不全而造成的不便。陳凱欣承諾向有關當局反映現況,並定期檢視執行進度。她於本年7月12日立法會議中向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提出,建議當局積極考慮進一步落實電子病歷記錄的跨境使用,並要求落實有關工作制訂時間表。

盧寵茂表示,今年內將進一步優化醫健通系統,正研究讓市民把其非本地醫療紀錄資料上載到醫健通,即他們可上傳非香港範圍做的一些醫療檢查或治療資料到本地的醫健通內,以供本地醫護專業人員參考。而病人的健康記錄涉及病人的權利、私隱及數據安全等,當局要進一步考量本港與內地在系統技術、私隱保障、數據安全,並檢討《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條例》(第625章)是否需要修訂,以便跨境醫療記錄的轉移安排及使用可以提供一個合適的法律框架,從而促進大灣區內醫療體系的信息融合。

陳凱欣建議,如涉及病人的權利、私穩等問題可要求市民簽署健康記錄互通同意書,同意內地醫療機構閱覽個人病歷,政府可參考過去向港大深圳醫院提供病人醫療紀錄的實踐經驗,加強跨境醫療紀錄標準化,進一步將電子病歷互通擴展到其他灣區城市,方便兩地居民獲得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 陳凱欣積極推動醫務衛生局盡 快落實電子病歷記錄的跨境使 用,方便兩地居民獲得更準確的 診斷和治療。
冀港人灣區覆診恆常化

周國啟是一名肝癌病人,至今已踏入抗癌的第十三年。周國啟不時會回廣東省養老,享受退休生活,但為了控制肝癌病情,要定期回港覆診和檢查,令他感到非常不便。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截至2022年年中,約有53萬名香港居民通常逗留在廣東省,當中有17%(約8.9萬人)為65歲或以上人士。周國啟指出,若8.9萬名65歲或以上人士每年需定期回港覆診3次,一年已達26.7萬次的公立醫院使用量。只要特區政府更積極和粤港澳大灣區內三甲醫院合作,達成病例互通、共同監察,鼓勵定居內地長者在灣區內覆診,一方面減少長者舟車勞動之苦,另一方面能節省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和使用量,更有效分配醫療資源,紓緩醫院人手不足的問題。

周國啟作為病人,對兩地醫療融合議題特別關心,他經常參加大灣區內的醫療交流活動,希望日後以自己和組織的力量讓大眾了解病患的需要,進一步加強灣區對香港病人的醫療支援。

原文參考 ︰大公文匯 2023年8月8日 A21特刊

分類
專題報導

兩地醫生匯聚交流

攜手共建健康灣區

中山市人民醫院與華人專科醫生協會助推跨境醫療融合

2019年,中央公布《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醫療衞生人才培訓和交流,提倡大灣區深入推動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辦醫。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大灣區各城市的跨境醫療合作,提升大灣區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一方面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居住,另一方面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達致灣區「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文:黄潔儀

中山市人民醫院與香港非牟利組織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響應國家《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號召,於2022年訂立合作協 議,進一步加強兩地醫療衛生人才合作交流,拓展醫療資源共享,推動多學科診療。兩地醫生除了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外,中山市人民醫院和協會更會幫助香港醫生會員申請內地執業牌照,讓他們可在中山市人民醫院執業,為專業界別提供更大更廣的舞台,有效發揮兩地醫療優勢。

潘冬平︰人口老化增公營醫療體系壓力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榮譽會長潘冬平曾任港大前肝膽胰外科主任,在瑪麗醫院執業多年,深深明白公營醫院資源緊絀和人手不足的壓力。他表示,如果病人要在公營醫院做電腦掃描(CT)或磁力共振成像(MRI)往往等候時間較長,有不少病人在輪候期間病情已有極大變化,有部分癌症病人甚至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另一方面,潘冬平認為人口老化也是未來影響整個公營醫療體系的重大挑戰之一。香港連續七年蟬聯最長壽地區,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本港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 82.9歲及88歲,而100歲或以上長者的總數,由 1981年的289人增至2021年的逾1.1萬人,創歷史新高。潘冬平認為人口老化意味着病患率上升,醫療和社會照顧需要逐步增加,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正面臨更多考驗。

華人專科醫生協會榮譽會長潘冬平表示,兩地合作必定做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造福病患。
跨地域合作造福病患

要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同時應付本港與日俱增的醫療需要,潘冬平表示應加強兩地大灣區跨境醫療合作。他補充,現時香港公營醫院檢查輪候期間長,而大灣區醫療設備和技術成熟,香港病人可考慮到灣區內的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成像等身體檢查,取得報告才決定在香港或内地接受治療,病人可及早了解個人身體狀況,把握治療黃金時間。

另一方面,有立法議員指出在內地接受身體檢查費用遠低於香港,如在香港做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大約為13,000港元,但在深圳只需3,000港元,市民較易負擔檢查費用。

而在香港與內地跨專科合作方面,潘冬平認為兩地共同為病人商討治療方案,是未來發展大趨勢。他表示,內地醫院有豐富的病例數據,而香港醫生具備國際視野,兩地合作必定做到「一 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造福病患。潘冬平對協會和中山市人民醫院的合作很有信心,認為中山市人民醫院具有優良的技術和配套,醫生經驗豐富,兩地醫生交流能在技術和思維上有新突破,真正發揮優勢互補。

中山市人民醫院期望進一步加強兩地醫療合作、拓展醫療資源共享。
李斌飛:銳意擔當醫療融合先行者

雖兩地政府積極推動跨境醫療合作,但有部分市民覺得現時推動進展緩慢。中山市人民醫院院長李斌飛表示,醫院願意在醫療融合中擔當先行者的角色,積極和華人專科醫生協會規劃互利共贏合作的藍圖,日後向其他醫療機構分享寶貴的合作經驗,將可行的方案應用到大灣區不同城市,推動跨境醫療合作。他十分感謝中山市政府全力支持醫院與華人專科醫生協會合作,認為政府的支持有助更多政策落實,提供一個開放共享的醫療平台,推動香港和其他城市的醫療人才匯聚中山市人民醫院診斷治療、技術交流,通過高水平的醫療技術和理論傳承,帶動灣區醫療改革和革新。

中山市人民醫院院長李斌飛表示,醫院願意在醫療融合中擔當先行者的角色,共
享灣區醫療資源和技術。
中山市醫療融合獨具優勢

中山市人民醫院是一所三甲醫院,在全國1,182家三級綜合性公立醫院中排名第111位獲A+等級,是中山唯一一家進入全國排名前10%的醫院,心血管內科、器官移植科、腫瘤科有豐富臨床經驗,具備高水平技術,是醫院其中一個優勢。李斌飛相信醫院的技術和資 源,是吸引港醫到中山市人民醫院交流、執業的誘因之一,他希望與華人專科醫生協會的醫生就腫瘤科有更多合作和交流,盼望醫院未來採用新藥物、新技術,為患者重燃希望。

同時,2022年大灣區的總人口 已經超過8,660萬人,加上醫療資源 豐富,香港醫生有更多機會專注研究疾病案例。他舉例說,中山是鼻烟癌高發病的地方,美國或其他國家未必有這麼豐富的臨床病例,香港醫生透過和內地的醫生研究和交流,有利提升兩地的醫療技術和臨床經驗。李斌飛期望日後兩地共同設立專科醫學培訓班,共享資源,互相學習交流,醫療衛生人才日後可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帶到灣區或國內其他城市,造福更多病患。

在地理優勢上,中山位於大灣區的中心點,也是香港人退休養老的熱門城市之一。李斌飛表示,跨境醫療合作是真正達到 「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目標。他解釋,無論是兩地交流、培訓,還是港醫到中山執業,都有助提升中山的醫療技術水平,吸引更多港人來中山養老、置業、看病、消費,帶動整個中山的發展,把粵港澳大灣區更加緊密地聯系,達至互聯互通。另一方面,由中山出發,只需一小時就能到達鄰近的7至8個城市,李斌飛指不少醫生認為在中山交流、執業將有更多機會和鄰近的醫院合作,聯動整個灣區醫療合作,院方和華人專科醫生協將繼續深化交流,致力規劃互利共贏合作的藍圖。

原文參考 ︰大公文匯 2023年8月8日 A21 特刊

分類
專題報導

參展商看好香港平台

大灣區醫療旅遊展吸引多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球各地的醫療機構參加。香港醫美藥品企業負責人黎先生表示,希望在展會中向大灣區以至全國的醫美機構、健康產業推廣自家品牌與產品,尋找合作契機。他計劃日後參與更多展覽,希望政府能繼續提供支持,幫助本地企業在大灣區發展。

多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球各地的醫療機構參加大灣區醫療旅遊展。(大公報記者蕭霖攝)

來自深圳的生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張先生表示,企業服務市場化的起步階段,參展希望利用好大灣區的傳播優勢,借助香港作為品牌向大灣區及海外推廣的第一站。他表示,香港在藥物研發上是國際交流熱點平台,市場更為成熟,對新技術包容度高,期待能在香港尋找合作夥伴,讓企業技術優勢得到長足發揮。

遼寧醫療設備企業市場經理孫先生表示,第一次來到香港參展,期望以香港作為平台,向大灣區及海外推廣產品。他表示,香港醫療資源發達,對高新醫療產品接受度高,希望以展會作為平台,與各地醫生、學者及機構溝通交流,尋求未來更進一步的合作。

「大文健康」攤位吸引不少醫療行業人士向攤位負責人尋求合作諮詢。(大公報記者蕭霖攝)

大公文匯集團旗下的線上平台「大文健康」欄目是大灣區醫療旅遊展獲邀參展商之一,今日起在會場內設置攤位,進行推廣宣傳。展覽首日吸引不少醫療行業人士向攤位負責人尋求合作諮詢,期望透過平台向大眾解構日常保健、營養飲食,以至跨專科治療等醫學資訊,內容會於線上線下同步傳遞,受眾更覆蓋至全國用戶。

「大文健康」攤位吸引不少醫療行業人士向攤位負責人尋求合作諮詢。(大公報記者蕭霖攝)

大公文匯新媒體高級項目經理黃潔儀表示,「大文健康」是一個綜合型的健康及醫療資訊欄目,會邀請不同專科醫生共同解構各類疾病的特點、治療方案,整合資訊後會以文章、影片等方式傳遞專業準確的中西醫學知識,並將最新醫學資訊向公眾發放,同時破解坊間謬誤。

「現時醫療和健康資訊平台競爭大,再走傳統路線,難以突圍而出。」黃潔儀表示,現時坊間有不同平台解構醫學內容,而「大文健康」欄目則以跨專科的全方面醫療健康資訊為主,她舉例「如果不幸患上肺癌,不但向腫瘤科醫生尋求專業治療方案外,更涉及心胸肺外科的專業知識,希望市民透過平台更了解疾病的相關資訊,在患病時毋須徬徨」。

「大文健康」攤位吸引不少醫療行業人士向攤位負責人尋求合作諮詢。(大公報記者蕭霖攝)

「大文健康」將於今年8月推出連續影片特輯——「華專脈搏」之「健康智庫」第二季,與知名醫療機構Icon癌症中心合作拍攝,邀請腫瘤專科醫生張文龍、結直腸外科醫生朱建華等專科醫生向大眾講解跨專科治療的醫學新資訊。

原文參考︰大公文匯網https://m.tkww.hk/s/202306/07/AP6480a7f1e4b068c215a49323.html

分類
專題報導

大灣區醫療旅遊展開幕

專家冀加強跨境合作造福病患

(大公報 記者 鍾佩欣、黃珏強)大灣區醫療旅遊展今日(7日)起一連三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重頭戲之一的醫療行業發展趨勢及新技術形勢學習研討會同日開鑼,來自香港、廣東及上海的醫療專家分享行業發展新趨勢,探討跨地域合作。多位專家認同透過大灣區平台,可更有效發揮跨區域合作,包括合作進行藥物研發、醫療資源共享、學術交流等。有深圳專家表示,留意到香港看症輪候時間長,建議可透過跨境合作,讓有需要港人到深圳看診,透過醫療資源共享,縮短在港輪候時間。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田耕表示,若香港與內地能做到「設備共享」,對患者是福音。(大公報記者蕭霖攝)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田耕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本港專科門診各項檢查類別輪候時間長,以香港北區醫院專科門診去年的預約檢驗數字為例,電腦掃瞄需等候39個月、超聲波掃瞄需等候30個月,「早期腫瘤等30個月都變成晚期了,排那麼久,病人肯定等不起的。」

田耕指出,長時間輪候可能令患者延誤治療,但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療壓力不斷擴大,已達到難以負擔程度,而內地有許多醫院的醫療設備「吃不飽」,若兩地能做到「設備共享」,對患者是福音。他說,香港與深圳距離較近,且價錢便宜,現時已有不少香港市民到內地醫院檢查及接受治療,兩地需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

上海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孫伯民表示,兩地加強合作有助解決醫療難題。(大公報記者蕭霖攝)

上海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孫伯民指出,大灣區城市人口基數大,在引入昂貴醫療設備更具成本優勢,他舉例因香港人口基數低,本地機構對引入部分高價醫療設備,需顧慮成本問題導致望而卻步,期望未來透過大灣區醫療互通,共享資源。

孫伯民又提到,兩地加強合作有助解決醫療難題,他舉例香港曾有時裝模特因營養不良導致器官衰竭而離世,內地當時已有成熟的神經調控治療方案,惟當時兩地溝通機制不夠通暢,令患者錯失治療良機。他期望未來透過大灣區溝通平台,加強溝通,相信對雙方學界都非常重要。

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認為,香港與內地跨專科合作,共同商討治療方案,是未來發展大趨勢。(大公報記者蕭霖攝)

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認為,香港與內地跨專科合作,共同商討治療方案,是未來發展大趨勢,近年內地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若兩地合作必定做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原文參考︰大公文匯網https://m.tkww.hk/s/202306/07/AP6480a7f1e4b068c215a49323.html